記得早期曾看過這部影片,但因年代久遠,能記住的片段已經所剩無幾了。再次看完本片,回憶起年少輕狂的我,也因一直不斷尋找自我內在的主人,而曾經迷失在生命的邊緣,從中輟生到流浪街頭、自我放棄、想自殺、讓身邊的親友失望等,如片尾男主角與上帝的對話般,人生只有嚐盡了其中各種滋味,才知能健康的活著真好!
片頭男主角自小因為家庭問題,一直不斷在尋找自我,所以讓自己有了自殺的念頭,為了要找到自己心中所要的答案,他自己住進了精神病院,主動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幫忙。住院期間他在精神病友們身上找到了自我、找到答案、找回自我的靈魂。最初的深刻畫面是病友老伯伸出"四根手指頭"問他真正看到了幾根,並對著他說:「人就是一直專注在題目上,所以往往就看不到答案,應該看別人看不到的 ; 人因為恐懼、順應、懶惰,而不願去看,應以日日新的態度來看整個世界,事實上你早已入門,你根本不用來這裡精神病院。」而精神科醫生卻不同親切、可愛的病友們,擺出了一副冷漠、事不關己的態度來對應病人。
其次是精神病院中的團體課,有一個病患,他無法控制自己的四肢,在團體課中遭到其他病友開玩笑,雖然一開始覺得很好笑,但其實發現精神病患並不是傻瓜,他們大部分也跟正常人一樣有幽默感、有想像力,而不該被別人視為異類。而在醫院及學校中男主角不斷的用"笑"感化、感動每個人,幫助病患們及醫院同仁,他認為主動引起"笑"聲,病患們在笑的同時,"笑"能夠促進腦下腺素的分泌,因而能夠增加血液的帶氧性,緩和血管,促進心跳、降低血壓,對於心臟疾病及呼吸系統上有疾病的患者有相當正面的效果,同時也能夠加強免疫系統反應。派奇說:「醫生的任務不只是延緩病人死亡,而是要改善生活品質;不是醫病,而是醫人。」
現今大部分醫院中,堪稱能治療人們的傳統醫療環境,冰冷的硬體外觀,加上看似非常忙碌的醫療團隊服務,常讓人覺得不重視、不在乎等不愉悅的感受。過去的就診經驗是只要身心不適,不管三七二十一,鐵定被旁人當成病入膏肓看待;有一回懷疑自己有憂鬱症,經友人介紹一位精神科名醫,好不容易排到,眼看著每天要閱狂人數百的名醫,目不轉睛的盯著電腦,嘴上問些例行性的問話,沒等上我的回答,開些好睡及放鬆肌肉的藥,就著急的換下一位病患,害得當時疑似患病的自己頓時感悟,拔腿就跑,心中察覺:醫師的焦慮才是最需要醫治的。
醫生的定義是什麼?是成績優異學問淵博? 是醫術高明?是崇高的社經地位? 還是身家萬貫沒空花? 看完影片後,我想醫生的醫術固然重要,但是擁有一顆正面積極,接受傾聽他人的同理心更為重要。生活當中有很多人為了扮演好每個角色,被壓得喘不過氣來,身體、心理都出現了症狀,我們可以學習帕奇醫生,傾聽他們的心聲、關心他人、和他人對話、站在他人的立場、時時為他人著想、帶給他人歡樂、讓他人不再恐懼害怕,這樣有耐心、持續地去做、去付出,別忘了"笑"與"快樂"是最佳良藥,相信您也可以成為周遭人的好醫生!與您共勉!